西建大学子三下乡感悟:看乡村巨变,红色故居展望新篇章

穿过漫长的黑暗,循着一丝光亮,绿皮车哐当一声轧过铁轨,天光乍明,这里是延安。顺着延河,颠簸过漫长的山路,一阵凉风打得我们猝不及防,我们拎着大大小小的箱子,落脚在冯庄。冯庄,第一个团支部,青年之乡,冠在它头上的大大小小的名号,都不如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来的实在,路边的黄花随风摇曳,狗尾巴草蹿得足了半人高,路边的狸花猫领着游客,一程一程走过山路。黄,这里满眼的黄土,捧一掊是生命的重量,是遍地的黄金;绿,漫山遍野的绿树,是建国后防风固沙的植树工程,是守护延安,守护西北的工程,红,是革命血液在冯庄时代相传,留下炙热的精神,质朴的情感,冯庄是纯朴而自然的。

初来乍到,每一位村民,都打量着我们这群异乡客,我们鼓着胆子去搭话,他们便热情的招呼我们,这群小娃儿,来了他们的家乡,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热爱的土地,他们脸上的沟壑,手心的厚茧,是勤劳的耕作,是生活的重量,他们眼角的纹路,如蜿蜒的山路,冯庄的印记,早就融在了他们的血液,他们自豪的说,我们的村子,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过去很难,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但是现在我们种了玉米草莓,我们有大棚,我们有庄稼,我们盖了新窑洞,村里合作社带着我们一起走,我们赚了钱,娃儿也过了好日子!他们的生活,被一束光照亮,冯庄的一切都如同田野里的庄稼,在一场场春雨的浸润下,夏风的吹拂下,熬过烈日蒸腾,秋霜冻结,在悄无声息的发芽成熟,直至绽放抢眼的金黄。
图为冯庄乡党委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冯庄。通讯员 沈晗 供图。

冯庄的党委书记,领着我们看过冯庄几十年的发展,从积贫积弱的扶贫村,到现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这条路曲折而艰难,可是冯庄的人民和他们一起走着,便是再苦也值得付出。我看见奔波在乡野里的扶贫干部,看见独臂的支书,看见牵着小孙女,一步一步拍下新家园的爷爷,他们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炽热的黄土,这片温暖的山野。一步难,一步佳,冯庄的村镇手牵着手,迈过坑洼的山坳,曾经的黄沙漫天到如今的彩蝶翩飞,曾经的泥泞山路到今天的蜿蜒大道,曾经他们食不果腹,现在扶贫干部自豪的说,我们家家户户年收入都超过了五万,我们都在奋斗着,冯庄赓续着老一辈冯庄人的精神,在这片赤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辛勤耕作。

那些手掌上经年累月磨出的厚茧,那些望着远方的声声哀叹,眼角深深的泪沟,终得拨云见日,掌心捧过的庄稼,眼中热闹的田地,都是夏日汗蒸、冬日霜打的安慰。冯庄,用什么去形容它,是山野间飘着清香的茅草,坚韧而勇敢,生根于黄土之上,在群山之间,沐浴着晨光晚风,阐释着生命的价值,奋斗的意义,张扬着它的骄傲,它的梦想,像一株蒲公英,传播着希望与未来,这里是一片新土地,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深沉而繁荣。

冯庄的道路,是崎岖的山路,是革命的漫长征途,是防风固沙的使命,是乡村振兴的道路。新时代,新发展,冯庄的人民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见证着家乡的美好与繁荣,他们播撒未来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未来,就在眼前,他们用心浇灌,便有拔天之势,扶摇而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正接续着革命前辈的光荣使命,奋勇前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冯庄乡革命前辈及党团干部合影。通讯员 崔国熠 供图。

(通讯员:沈晗)
时间:2022-08-25 作者:沈晗 来源:沈晗 关注:
  • 西建大学子三下乡感悟:看乡村巨变,红色故居展望新篇章
  • 青岛科技大学赴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学党史,悟思想”党史
  • 西京学院党史学习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厦门理工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南疆之约,我们如期而至
  • 南疆之约,我们如期而至
  • 七月的农场,微风吹过道路两旁的防沙林,夏天留下炽热的激情离去了,田地间忙碌的身影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据我上次到皮山农场来,已经
  • 08-25
  • 奉献余热,献身教育
  •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然而,传统教育
  • 08-25
  • 感文化之渊远,扬青年之智慧
  • 为学习伏羲文化、展现青年智慧与活力,7月22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同路人巡讲团成员纪晓艺在河南省淮阳区伏羲文化广场进行宣讲。
  • 08-25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