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探寻天宁古寺,守护佛塔
前言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既要有学校也要有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是培植善根,净化人们心灵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人因见道场清幽庄严而生清净心;或因在道场见闻经书法宝,若有所思而生欢喜心;或因见佛相慈悲,顿觉众生深处苦海而发起救世度人的慈悲心;或心结重重,至寺院跪拜倾诉后放下心里负担,获得新生;或旧地重游,了知世事无常、名利皆虚,回头是岸……总之,寺院承载的无言教化和普度众生的意义深远无尽。除此之外,寺院还是一个艺术的殿堂,佛像的雕刻、绘画,乃至寺院本身的建筑之美,令人一见,自然心生宁静祥和之感,置身其中,聆听晨钟暮鼓、磬鱼梵唱,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寺院僧人修学、继承弘扬佛法的场所,是信徒和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智慧驿站;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是维护正义的因果法庭;是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是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
一、调查目的和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今天,我们对祖先留下的寺庙这份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遗产进行科学总结,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呼唤中国寺庙活起来,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在大学生中宣传传统佛塔文化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全国重点保护寺庙,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的常州天宁寺。寺庙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古代神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宗族祠堂保留了人们尊祖敬宗、追思祖先的精神价值;皇家宗庙作为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宇,体现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文庙反映了儒学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博爱思想和中庸之道;以“慈悲为怀”的佛教由西土印度传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早已渗透到我国民族文化中;道教宫观宣扬天人合一的道教宗旨、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伊斯兰教主张“和平”、“和谐”的理念;基督教宣传“爱人如己”的博爱宽恕精神等等,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天宁禅寺是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而天宁禅寺又以"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历代名僧辈出、法会闻名遐迩”而赢得了“东南第一从林”的殊荣。当年,崇尚佛教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礼拜,并御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匾额。由此可见天宁寺的名气从古代开始就非同一般。而今更是香火鼎盛,游客如云,每年接待各地游客70万人左右。自古有寺必有塔,天宁寺也不例外。在宋代曾有七层宝塔名为“普照王塔”,后毁于火。俗话说“乱世毁庙,盛世兴塔”,为礼赞盛世,天宁禅寺现任方丈松纯大和尚发大宏愿,誓要重建天宁宝塔。六年功成,于是便有了今天享誉全国的“神州大佛塔”天宁宝塔。天宁宝塔坐落于天宁寺建筑群中轴线后方,唐宋楼阁式风格,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高153.79米,塔高为世界佛塔之最。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福建木雕、扬州漆器、惠安石雕等手工艺术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佛塔的建成,与北方云岗大佛,中原龙门大佛,西方乐山大佛,东方灵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坛大佛遥相呼应,为佛缘世界增添新的光彩。自天宁宝塔罗成开放以来,每年登塔的远近游客在10万以上。
二、调查过程
2022年6月我们提出了天宁文创项目。我们先对项目进行了申报,申报成功后我们立刻着手对天宁寺的调研和佛塔文化的研究并成立了天宁文创推广小队。经过团队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用英汉双语视频进行天宁寺佛塔文化宣传,以及运用天宁佛塔元素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来让更多人走进天宁寺,了解佛塔文化
2022年7月2日,天宁文创推广小队正式前往天宁寺,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天宁文创小队的队员们都希望通过此次的参观活动探索天宁寺,对天宁寺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天宁文化有更详细的研究,从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7月2日,文创小队的队友在指导教师毛艳文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参观游览了天宁寺。我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了解到了许多天宁寺的历史,对天宁寺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我们进入了天宁宝塔,从1楼开始参观,天宁宝塔一共有15层,中间的几层由于施工原因未对外开放。每一楼之间还有明层,暗层,夹层,每一小层都可以听到钟声,可以说是相当壮观的。给我们留下最深映像的是第一层,里面的佛像栩栩如生,十分精致,生动的刻画出了大佛的神态,我们小组成员看到佛像时都会瞻仰祭拜。当看到眼前这一尊尊佛像时,我们都会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么的博大精深。
七八层的字画也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这些字画都经过精心的装裱,看起来是崭新的。在那种庄严安静的环境下欣赏书法画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每一层最外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廊道,从廊道上往下看,可以看到附近的红梅公园,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和水。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十八罗汉,说这是天宁寺独有的文化遗产,在当地极具知名度,十八罗汉是凝聚了古人巨大的心血,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珍宝。
7月至8月,天宁文创小队部分成员陆续多次前往天宁寺进行走访调查考察以完成天宁文创视频及文创产品制作。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不知道天宁寺在哪个区,52.68%的人没去过天宁寺,50.53%的人去天宁寺原因是为了拍照和看风景,近七成的人对佛塔文化不甚了解。造成人们对寺庙和佛塔文化不甚了解的原因主要:第一,人们去寺庙佛塔主要是烧香拜佛,只有特定节日和愿望诉求才去,年轻人一般认为求神拜佛是封建迷信,所以去寺庙一般多为中老年人。第二,人们对佛塔文化的刻板印象,人们认为佛塔文化就是塑像佛塔建筑石刻等。第三,寺庙旅游和娱乐设施单一对人们吸引力小。但是人们对天宁寺的定位都认为其是一个集信仰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圣地,认为天宁寺是常州文化的重要代表,认为应该加强天宁寺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服饰传统乐器等走进大众视野,传统文化凭借自身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重新焕发光彩走进人们的生活。
四、实践感悟及心得体会
经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小组成员对天宁寺文化和佛塔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原先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认知也得以改观,在加上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年轻人对佛塔文化不了解甚至不愿去了解,这更加强了我们推广天宁文创项目的决心。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永流传》,中华文化正以符合当代信息渠道的方式渐渐渗透于生活。“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在那一方素笺上。人们不断的改变着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以天宁寺为例,它的确吸引着一群人,可是这群人是很少的一部分老年人和外地游客,以愚见,它不够创新。时代的审美和观念在不断变化,我们可以效仿北京故宫研发一些和天宁寺有关的衍生物,再找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博主宣传。在经费方面就要靠天宁寺本身的魅力吸引游客,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介绍宣讲,号召常州本地市民进行转发。天宁寺优秀的佛塔文化,让我们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希望我们这次的实践项目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自发地前来参观天宁寺,守护天宁佛塔文化。
时间:2022-08-24 作者:何秋英 来源:何秋英 关注:
- 受前辈之教育,悟自身之不足
- 教师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体现价值。老师,是一种职业,指教学生正确知识的人。
- 08-24
- 滁州市“一村一品”
- 李浩东与团队成员共赴滁州市井楠村“一村一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
-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