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溯古逐新:漫步蚌埠文博长廊”

    发布时间:2025-09-18 阅读:
    来源:荣雅婷
    溯古逐新:漫步蚌埠文博长廊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蚌埠,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蚌埠博物馆则是集中展示这座城市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与文物瑰宝的核心场所。
  为响应学校关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探索热情,报名参与了蚌埠博物馆2025年暑期志愿者服务实践项目。此次实践旨在通过亲身参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文物保护辅助、文化讲解服务等工作,深入了解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同时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为传播蚌埠地方文化贡献一份大学生力量。2025年7月8日—2025年7月28日我在蚌埠博物馆开始三下乡实践。
  在实践开始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我们所有志愿者进行了为期3天的系统培训,内容涵盖博物馆规章制度、文物保护基础知识、讲解礼仪与沟通技巧、展厅布局与展品背景等。培训结束后,我根据自身情况,主要参与了以下三项实践工作。
  日常开馆后,我会在指定展厅(主要是“淮河历史文化厅”和“蚌埠近现代史厅”)门口值守,承担展厅引导与秩序维护的职责。一方面,主动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告知卫生间、休息区的位置,解答“某件展品在哪个展厅”“是否有定时讲解”等常见问题;另一方面,提醒游客遵守博物馆规定,禁止触摸展品、使用闪光灯拍照、大声喧哗等,确保展厅内参观环境有序、安静。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过不少需要耐心沟通的情况。例如,有家长带着孩子参观时,孩子因好奇想要靠近展柜,我会先蹲下与孩子平视,用温和的语气讲解“展品很脆弱,靠近会伤害它们”,再引导家长协助看管;遇到游客因不了解规定使用闪光灯时,我会礼貌上前说明“闪光灯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氧化损害”,大多数游客都会理解并配合。通过这段经历,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用更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沟通,也深刻体会到“秩序维护”并非简单的“禁止”,而是在尊重游客的基础上,共同守护文物与参观环境。
  除了展厅服务,我还利用部分时间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信息整理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在博物馆的资料室开展,内容包括将馆藏文物的纸质档案(如文物出土时间、材质、尺寸、修复记录等)录入电子系统,核对已录入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为部分文物的图片档案标注关键词(如“清代·青花缠枝莲纹碗”“1956年·蚌埠火柴厂生产的‘淮河牌’火柴盒”)。起初,我以为这项工作“只是简单的录入”,但实际操作中却需要极高的细心与耐心。例如,部分纸质档案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需要反复比对同一文物的其他记录,甚至请教资深工作人员才能确认信息;录入电子系统时,一个数字或一个字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后续文物研究与管理,因此每录入一条信息,我都会反复核对3遍以上。通过参与文物信息整理,我不仅了解了博物馆文物管理的严谨流程,更意识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保护实物,更包括对文物信息的精准留存——每一条看似枯燥的记录,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在培训考核通过后,我获得了“志愿讲解员”的资格,开始为游客提供基础的展厅讲解服务。起初,我只能为小范围游客(如家庭游客、小型学生团体)讲解部分重点展品,比如“淮河文化厅”的“新石器时代·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陶片”“近现代史厅的‘蚌埠火车站老站牌’”等。为了做好讲解工作,我在私下做了不少准备:反复背诵讲解词的同时,查阅了更多展品背后的延伸知识,比如双墩刻画符号与汉字起源的关系、蚌埠火车站在抗战时期的历史作用等,避免讲解内容生硬、单一;对着镜子练习讲解时的语速、语气与手势,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自然,符合讲解礼仪。随着讲解次数的增加,我逐渐积累了经验,不仅能更流畅地串联展品逻辑(比如从“双墩刻画符号”讲到“淮河流域早期文明”,再过渡到“蚌埠作为‘淮河明珠’的历史地位”),还能根据游客的兴趣调整讲解重点——遇到老年游客,会多讲展品与“老蚌埠记忆”相关的内容;遇到学生游客,会结合课本知识(如历史课本中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为一群来自本地小学的学生讲解“蚌埠近现代史厅”,当讲到“1949年蚌埠解放”时,有学生提问“解放后蚌埠发生了哪些变化”,我结合展厅内的“50年代蚌埠百货大楼照片”“80年代淮河大桥模型”等展品,补充了蚌埠在交通、商业、城市建设上的发展,学生们听得十分专注,还主动提出“想知道更多蚌埠现在的变化”。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讲解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只有关注听众的需求,才能让文化传播更有温度、更有效果。
  在参与实践前,我对蚌埠的了解仅停留在“一座淮河边上的城市”,而通过20天的实践,我系统学习了蚌埠从新石器时代(双墩遗址)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知道了这里不仅是淮河文化的核心区域,还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如早年的蚌埠机床厂、火柴厂)。尤其是对“双墩刻画符号”的了解,让我震撼于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智慧——这些比甲骨文还早的刻画符号,是先民们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密码”,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佐证。同时,在文物信息整理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大量“接地气”的文物,比如民国时期的蚌埠市民使用的瓷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工具等。这些文物不像“国宝级”文物那样耀眼,却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构成的,也让我对“地方文化”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前,我在陌生人面前沟通时会有些紧张,尤其是面对多人讲解时,常常出现语速过快、忘词的情况。但通过一次次的展厅咨询、志愿讲解,我逐渐克服了紧张情绪,学会了根据不同对象调整沟通方式,表达也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例如,在为老年游客讲解时,我会放慢语速、提高音量;在解答游客复杂问题时,会分点说明,确保对方理解。此外,文物信息整理工作锻炼了我的细心与耐心,让我养成了“反复核对、严谨做事”的习惯;与工作人员、其他志愿者的协作(如轮岗值守展厅、共同完成信息录入任务),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配合他人,高效完成工作。当遇到“游客不配合秩序维护”“文物信息模糊无法确认”等问题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乱,而是会先冷静分析问题原因,再思考解决办法(如请教工作人员、查找资料),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一件是在整理“蚌埠火柴厂”相关文物时,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看似普通的火柴盒、生产工具,是蚌埠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蚌埠曾有火柴厂”,而博物馆的职责就是“留住这些记忆”。另一件是为游客讲解双墩刻画符号时,有外地游客感叹“原来淮河流域的文明这么早、这么精彩”,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自豪。这两件事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属责任”,而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参与的事。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主动了解家乡、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文化——哪怕只是为游客讲一次展品、向身边人介绍一处文化遗产,都是在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同时,通过近距离接触文物、了解蚌埠的历史发展,我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意识到我们身边的地方文化,正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天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改进:在讲解过程中,偶尔会遇到游客提出“超出讲解词范围”的深度问题,比如“双墩刻画符号与其他地区同时期刻画符号有什么区别”“蚌埠在淮河治理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此时我往往只能简单回应“我需要再查阅资料”,无法给出更详细的解答。这说明我对蚌埠历史文化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主动拓展知识边界,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次开馆后,有游客因突发低血糖在展厅内头晕,我虽然第一时间通知了工作人员,但在等待工作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我因紧张忘记了“为游客提供温水、引导至休息区”的应急步骤,还是在其他志愿者的提醒下才行动。这说明我对突发情况的应对不够熟练,今后需要加强应急处理知识的学习,提前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在展厅引导时,我更多时候是“被动等待游客咨询”,很少主动观察游客的需求。比如,看到游客在展厅内反复查看导览图却不提问时,我没有主动上前提供帮助,直到游客自己过来咨询才解答。今后,我需要更敏锐地观察他人需求,主动提供服务,让服务更具主动性与针对性。
  此次蚌埠博物馆“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次“走出课本、走进现实”的宝贵经历。20天里,我从最初对博物馆工作的陌生,到逐渐熟练掌握展厅引导、信息整理、志愿讲解等技能;从对蚌埠历史文化的模糊认知,到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明脉络与文化底蕴;从沟通时的紧张局促,到能够从容地与不同游客交流。这些成长与变化,不仅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更让我对“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应是文化的传播者、社会的服务者。此次实践让我明白,“三下乡”不是一次简单的“体验”,而是一次“责任的传递”——传递对文物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未来,我会将此次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继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也期待有更多同学能走进博物馆、走进基层,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荣雅婷
排版:荣雅婷
校队人员:荣雅婷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