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保护遇见乡村振兴,青春力量在茶山云雾间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宿松香芽”是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之一,其制作技艺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自宿松县柳坪乡,这里地处大别山南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自古就是盛产名茶的圣地。
7月20日至7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香芽探遗·助农筑梦团"走进皖西南革命老区以及2019年才脱贫摘帽的宿松县,以省级非遗"宿松香芽绿茶制作技艺"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登顶云雾茶山,解密香芽品质密码 成员们躬身实践,深刻践行在劳动中学习,团队成员顶着烈日扎进海拔1010.8米的罗汉尖茶园核心产区。在资深茶农手把手的指导下,这群青年学子俯身田间,亲身体验除草、修枝等夏季茶园管护工作。汗水浸透衣衫,指尖被茶梗划破,队长汪超感叹“才懂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围绕茶树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富硒土壤养护等实际问题,与茶农展开深入交流,经验丰富的老茶农结合夏季茶树管护实际,向成员们讲解茶叶种植技法与养护知识。成员们记录着传统智慧与现代农技的结合点,并实地勘测茶园生态环境,分析云雾小气候和富硒土壤对塑造香芽“色绿、香高、味醇”卓越品质的关键作用,为生态价值转化积累一手数据。
对话制茶匠人,记录非遗文化记忆 在宿松县柳坪乡的炊烟袅袅中,青年们走出茶园,实践团深入柳坪乡的村落巷陌,开启了一场抢救性记录非遗记忆的行动。他们分组叩开老茶农的家门,架起专业设备,系统采集三代茶农的口述历史。开启了一场茶文化溯源之旅。队员们分组走访老茶户,在斑驳的土灶旁记录下三代茶农的种植历史。七旬茶翁陈老伯取出充满历史气息的珍贵茶地契,泛黄纸上一字一句都在表露中宿松香芽悠久的传承历史。
成员们还在当地老祠堂发现了先祖们刻画的关于香芽制作技艺的文化记忆,成员们往返许多村民家中,拍摄记录着村民们心中关于茶叶的文化历史记忆,这些共同勾勒出香芽产业的传承脉络。这些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正通过音频、影像被系统整理,最终将汇入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数字档案库。
当实践团队叩开柳坪乡斑驳的木门,每户茶灶都成了微型档案馆。在茶农张师傅家,老人跟成员们娓娓道来,讲述属于自己的香芽故事:"那时背四十斤鲜叶走夜路去县城,总是去同别人去换一些家里用得上的东西。"老人摩挲着竹篾茶篓上的包浆,篓底仿佛还沾着三十年前的晨露。这些镶嵌在生活褶皱里的经济史,远比文献更灼烫。
"每片茶叶都沉淀着生存的智慧。"一名队员在采访报告中写道。当无人机掠过罗汉尖层层茶田,那些曾飘散在灶台边的故事,终将成为支撑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
走近现代制茶,茶香里的古今对话 在宿松香芽加工车间,现代化生产线精准调控着茶叶杀青温度,而在传统手工作坊内,非遗传承人掌心的铜锅正升腾起百年烟火。实践团深入宿松香芽生产一线。在现代化的加工车间,他们详细记录精准控温杀青等流程;在传统手工作坊,则专注观察非遗传承人掌中铜锅炒制的百年技艺,对比分析机械效率与手工风味的差异。年轻学子们提出"守艺维新"方案——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延长手工茶生命力。成员们拍摄制作工艺细节,新闻组的同学们实时直播技艺演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矩阵实时更新实践活动动态让千年茶艺“破圈”触达年轻群体。
香芽助力增收,铺筑富民通途 实践的最终落点是助力香芽产业与茶农增收。团队成员通过密集走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查阅政府资料,并结合与茶农的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全县茶产业现状:45家生产企业、59家经营大户、58家合作社、51处生产基地、4家龙头企业和3.44万亩茶园(其中2.54万亩可采)。他们收集分析数据,验证了在“宿松香芽”品牌引领和“抱团发展,生态变现”策略下,核心产区农户年均收入增长逾三成的显著成效。利用实践期间积累的丰富素材(茶园风光、劳作场景、非遗技艺、茶农故事)和直播经验,团队正积极制作短视频、图文攻略等新媒体内容,宣传香芽的生态价值、非遗内涵与文化故事,为当地电商推广提供富含青春视角的素材库。这片曾戴着贫困帽的茶山,正借力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蓬勃的茶产业,通过电商将青竹纹包装的香芽茶礼销往全国,生动诠释着“点绿成金”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