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河南工业大学红星梦之队深耕滑州乡村实践以青春之力绘就振兴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8 阅读:
    来源:张旭超
  夏日的豫北乡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发。2025年6月27日至7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2404班红星梦之队的5名队员,在指导老师王晓东的带领下,奔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前物头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扎根乡村沃土,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团队量身制定了实践方案:聚焦“文化挖掘+教育帮扶+村务协助”三大方向,发挥英语专业优势,让实践内容既“接地气”又“有实效”。队员们提前分工,有的搜集滑县地区民俗资料,有的设计英语教学课件,有的学习基础农事知识,为校外实践做好了充分准备。出发前,王晓东老师特意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做些村民需要的事”。
  
  (张旭超 供图)
  
  文化挖掘:让乡土故事“走出去”
  
  “张大爷,您能再讲讲村里庙会的由来吗?”“李奶奶,这个木版年画技艺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呀?”实践期间,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队员们与村民的交流中。为了挖掘当地文化,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老人、非遗传承人、村干部,用录音、笔记、拍照等方式,详细记录下庙会习俗、手工编织、传统美食制作等10余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队员张亚凯在日记中写道:“当78岁的王爷爷展示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时,我突然明白,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都是乡村的‘根’。”为了让这些文化“活起来”,团队利用专业所长,将收集到的资料翻译成英文。为日后乡村旅游、对外交流提供了宣传载体。
  

  (王坤供图)
  
  英语课堂:让知识之光照亮乡村
  
  “Hello!What'syourname?”7月3日上午,前物头村村委会的活动室里传来朗朗的英语声。这是红星梦之队开设的第一堂公益英语课,20多名村里的孩子。
  
  小组以趣味教学为主,通过动画片段、单词卡片、情景对话等方式,教授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型。
  
  两周里,团队累计开展5次英语课。他们还制作了《乡村实用英语手册》,收录了100句日常用语和20个农业相关词汇,方便村民课后学习。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英语离我们很远,现在跟着孩子们学了几句,说不定以后家里的桃子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呢!”
  

  (王坤供图)
  
  基层融入:用脚步丈量乡村温度
  
  除了文化和教育工作,队员们还主动参与村务协助和农事劳动,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每天清晨,他们跟着村干部一起整理档案、录入村民信息,协助完成了村里的医保登记核对工作;下午则走进田间,帮村民摘桃子、除草、浇水。
  
  在果园里,队员陈梓瀚第一次体验了摘桃,虽然汗水浸湿了衣服,手指被桃毛扎得发痒,但他觉得很有意义:“以前在超市买桃,只知道价格,现在才明白每颗桃子都来之不易。农民伯伯教我们怎么判断桃子熟没熟,怎么摘才不损伤果树,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种“接地气”的实践,让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不仅要靠产业和技术,更要靠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共情。
  
  实践感悟: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7月10日,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在村委会举办了一场小型成果展示会,展出了双语宣传手册初稿、英语课照片和村民的学习反馈。看着自己的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大家既自豪又不舍。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专业能力去一点点推动的事。”队长张旭超说。队员彭川则感慨道:“我们来的时候想‘为乡村做些什么’,离开时才发现,是乡村教会了我们更多——坚韧、淳朴、对土地的敬畏。”
  
  指导老师王晓东对团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能吃苦、肯担当。他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帮助,更在实践中成长了自己,这正是‘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
  
  未来展望:让实践成果持续发光
  
  团队成员表示,虽然实践结束了,但他们与前物头村的联系不会断:“我们会继续完善双语宣传手册,争取帮村里联系更多外销渠道;还会通过线上方式,继续为孩子们辅导英语。”
  
  此次滑州乡村实践,是河南工业大学学子服务基层的一个缩影。通过青春力量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不仅为前物头村带来了实际助力,更让青年学生在乡土大地上找到了成长的坐标。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的:“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推动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光。”
  
  撰稿人:张旭超
  摄影人员:王坤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