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火花:核能知识马拉松研讨会成功举办,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熠熠生辉
自7月3日起,一场为期10天的“核能知识马拉松”系列研讨会在校园内热烈开展并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校内多个单位联合组织,旨在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度研讨,强化核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思想引领,系统梳理核工业知识体系与发展脉络,为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人才基础。
系列活动连续推出12场高质量主题报告与研讨,全面覆盖从铀矿勘探、核反应堆技术到聚变能源前沿,从核工业发展史到碳中和战略等多个维度。在“铀的三生三世”“‘人造太阳’的聚变畅想”“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及“‘核’力碳达峰”等主题环节中,讲者深入浅出,听众踊跃提问,形成了浓厚的学术交流与公共科普氛围,每场报告座无虚席。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研讨会中迸发的思想交锋。在围绕“核工业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展开讨论时,有观众提出:“当前科研条件已远优于‘两弹一星’时期,我们是否仍需要延续那种‘苦熬’式的科研模式?”一名核心团队成员回应称:“时代不同了,隐姓埋名已非必须,但老一辈‘甘坐冷板凳’的专注、坚守与奉献精神,依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共鸣,现场响起阵阵掌声,也将活动推向高潮。
研讨并未局限于传统学术空间。从图书馆专业会场到松林“一站式”学生社区,交流的场景不断拓展,形式持续创新,但对根本问题的追问始终未变:如何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如何实现坚守与创新的统一?
正如组织团队在总结中强调:“精神的传承不是机械复刻过去,而是像前辈们那样,在各自的赛道与时代背景下,将追求极致、服务国家作为最高目标。”本次活动不仅系统梳理了核工业的知识体系与发展脉络,更通过开放、跨界、深入的对话,激发了青年一代对核能事业的价值认同与创新热情,实现了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与时代使命的有机融合。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