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碧水“宜”乡·“宜”路同行 ——四川轻化工大学碧水“宜”乡·“宜”路同行 深入宜宾市屏山县三洞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
    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川轻化工大学碧水“宜”乡·“宜”路同行支教团于2025年8月1日至4日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三洞村,开展以“知识润童心·支教助振兴”为主题,为期4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团队成员在宜宾市屏山县三洞村开展支教活动。杨佳奇 供图
化学启蒙:让色彩点亮科学梦想
       在本次的支教活动中,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一系列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8月1日,第一课《化学·探索奥秘》开讲,化学专业的杨佳奇同学以pH试纸为媒,带领孩子们检测矿泉水、苏打水、李子汁液及草木灰浑浊液的酸碱度。随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轮流上台,亲手将试纸放入不同溶液,屏息观察色彩在方寸之间次第绽放,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科学的种子就这样斑斓的色彩里生根发芽,激发出他们对化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为山里的夏天画出第一抹科学的亮彩。
 
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解pH广泛试纸比色卡的正确比对方式。杨佳奇 供图
数学思辨:在0.99…与1之间触摸逻辑
       8月2日团队开展以《数学·点亮生活》为主题的趣味课程,通过引入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1是否等于0.99…,引导同学们思考数字的奥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现场的孩子们首次对“无限循环”展开实证讨论,团队成员通过采用数轴动态演示,结合直尺测量自制纸带,试图用直观模型复现两者关系。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自证”的教学思路,三洞村的孩子们和团队成员不断层层递进,交流讨论,迸发出激烈的思维火花。
 
团队成员通过纸带引导同学们思考。王灿 供图
诗韵润心:在《游山西村》里遇见远方
       为增强孩子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8月3日团队开展《文字·解码心灵》课程,带领小朋友们循着《游山西村》的韵脚,一起走进“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宋韵乡村,赏析经典名篇。随后,团队成员向同学们示范平仄吟诵,并邀请孩子们上台敲击节拍齐诵,朗朗书声与窗外蝉鸣互答。期间村民端来刚摘的本地脆李,孩子们边品酸甜,边听团队成员讲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烟火人情,课堂在唇齿回甘与诗意余韵中结束。
 
团队成员与同学们共同沉浸于赏析《游山西村》。向玥熹 供图
环保课堂:把垃圾分类写成绿色约定
       8月4日,《环保·守护家园》最后一课如约而至,环境工程专业的李旺同学通过图片、游戏、实物演练,向孩子们讲解分享如何正确使用垃圾分类中的“四分法”。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踊跃发言,通过垃圾分类实践,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课程尾声,团队成员将四川省环保协会捐赠的《绿色低碳小卫士》绘本轻轻放到孩子们手中,逐一讲解,一起踏上一场从垃圾分类到低碳星球的奇妙旅行。临别时,伴随着清脆的欢笑声,孩子们一路追着夏日蝉鸣,将守护家园的誓言种进风中,种进未来。
 
团队成员耐心听取同学们给出的答案。陈曼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是青年与乡土的一场双向奔赴,与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同频共振,与“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时代强音共鸣。团队学子以知识为笔、以赤诚之心为墨,为三洞村的孩子们勾勒出一幅“知识改变命运”的画卷,将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写进青春答卷。今日播下的教育火种,未来终将燎原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这趟支教之旅,不仅是对“到基层去”的积极响应,更是对“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生动诠释。
(通讯员:鲜婷 杨佳奇 宋磊)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