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核力助梦·安全同行”三下乡课堂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核辉砺盾·箭溯长风”实践队
成都理工大学“核辉砺盾·箭溯长风”实践队——“核力助梦·安全同行”三下乡课堂侧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核辉砺盾·箭溯长风”实践队近日深入学校,开展“核力助梦·安全同行”三下乡科普宣讲,以问卷为引,在轻松对话间把“大国重器”的种子播进课堂,为民族复兴培土育苗。

  午后的阳光穿过百叶窗,团队成员提前抵达教室,向陆续到场的同学发放精心设计的核能科普问卷。纸页轻展,问题简洁却直指人心:“提到‘核’,你的第一联想是什么?”“核电站与你的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如果能为核能写一句宣传语,你会写什么?”无需署名,无需长篇大论,同学们在等候开场的间隙提笔作答,问卷如雪片般飞回,团队成员迅速分类整理,把“神秘”“遥远”“危险”等高频关键词一一记录,为接下来的讲解定准基调。
  随着投影亮起,实践队员走上讲台,以“生活里的核能”为主线,用三段光影故事回应问卷中的疑虑与好奇:第一段“清晨的一度电”,动画展示核电站并入电网后,如何与风电、光伏协同,点亮宿舍台灯、启动地铁、烘焙早餐面包;第二段“医院的一束光”,短片呈现医用同位素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全过程,让“核”从冰冷符号化作温柔守护;第三段“大海的一杯淡”,镜头切换至海水淡化项目,展示核能供热供汽如何为沿海城市提供清洁淡水,投射“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未来。

  “原来只要三道屏障,核燃料就像被装进俄罗斯套娃,最里面的‘小不点’连水都碰不到。”同学们在台下低声交流,此前的对核能“神秘”与“遥远”的印象被一一化解。大家争先恐后提问:“核废料如何处理?”“核电站退役后的模样?”队员用折纸模型与手绘流程图现场作答,并将问卷中那句“把核写成诗”的创意落地——邀请同学在便签上写下“核”字,再撕拼成“和平”的“和”,围绕黑板中央的辐射标志,拼成一朵象征清洁能源的“向日葵”。

  经过本场课堂宣讲,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国家安全并非高悬的标语,而是融入每一度电、每一束光、每一滴水;核能科普也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问答与光影之间,引导青年学子把“强核报国”融入个人选择,肩负起绿色未来的时代责任。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