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博物馆里的“核”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核辉砺盾·箭溯长风”实践队

7月1日清晨,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博物馆门前的晨光中,“核辉砺盾・箭溯长风”社会实践团队的20余名成员身着统一蓝色实践服,整齐列队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双标牌下,举起印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旗帜合影——这场为期15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博物馆专题宣讲为起点,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团队实践的“首站课堂”,此次“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主题宣讲经过了近一个月的精心筹备。团队成员不仅查阅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两弹一星”时期珍贵史料,还特意制作了铀矿勘探简易模型、核工业发展时间轴展板,并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广西开业之石”的高清影像作为核心展示素材,力求让红色精神通过“可视化”形式落地。



宣讲现场,当屏幕上出现“广西开业之石”的影像时,原本轻声交流的观众瞬间安静下来。这块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见证中国核工业起步的矿石,虽未实物到场,却通过团队负责人邵馨蕊的讲解成为“精神载体”。“1954年,这块铀矿石在广西被发现,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无铀矿’的论断,成为我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邵馨蕊手持激光笔,指向影像中矿石表面的纹路,“老一辈核工业人就是背着地质锤、带着罗盘,在荒山野岭中一寸寸搜寻,用最简陋的工具敲开了中国核事业的大门。他们中有人在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十几年,隐姓埋名到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工作,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最初模样。”

为兼顾不同年龄层受众的认知特点,团队设计了“分众化”宣讲方案,让精神传承更具针对性:
面向孩童群体:团队成员李欣悦蹲下身,用手中的铀矿勘探模型模拟“地质寻宝”,“小朋友们看,这个小锤子就像当年叔叔阿姨用的工具,我们要找到‘藏起来’的铀矿石,才能为国家造‘大国盾牌’哦!”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围在模型旁,举手提问“矿石怎么变成原子弹”“地质锤重不重”,现场充满好奇与童趣。


与老年观众交流:团队成员史静特意准备了核技术应用案例手册,指着其中的“核医学治疗癌症”“辐照育种让水稻增产”等图文,“王大爷,您看,现在核技术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帮咱们治病、种出更好的粮食,一点都不遥远。”七旬老人王大爷接过手册反复翻看,指着“两弹一星”历史照片感慨:“以前只知道是国家大事,今天才明白这背后是多少人拼命干出来的,这精神得让我家孙子也听听!”


针对青年学子:团队则聚焦核工业的当代使命,抛出“新时代如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问题。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赵娜举手发言:“以前觉得核工业离自己很远,今天知道咱们学校的勘查专业前辈也曾参与铀矿勘探,突然觉得专业学习多了一份责任。”



这场持续2小时的博物馆宣讲,不仅是一次知识科普,更是青年团队将红色基因“活化”的实践——他们以“开业之石”为纽带,用故事串联历史与当下,用互动打破认知壁垒,让“两弹一星”精神从史料中走出,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团队成员邵馨蕊表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宣讲,让更多人在历史信物中读懂精神密码,让红色‘核’脉在代代传承中永续。”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