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慧教,数智领航l实践访谈纪实
问:智慧校园建设是否覆盖农村学校?
答:
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从布局规划和硬件支撑两方面同步发力。在示范校布局上,目前已成功创建2所城区智慧校园示范校,同时确定了3所培育校,以此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应用并未局限于示范校,而是已覆盖全县所有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配备了智慧黑板,让技术红利能惠及更多师生。
硬件支持方面,我们已建成76间录播教室,这些教室主要覆盖了规模较大的学校。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有效满足了教师赛教时的场地需求,也为课程录制提供了专业环境,为优质课程资源的沉淀和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在您看来,AI智慧教育为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对农村教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资源均衡化方面,以往边远教学点普遍存在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如今借助智慧黑板这一载体,这些教学点得以与中心小学实现同步授课。学生通过屏幕即可聆听优质课程,有效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这在以往是难以实现的。
针对留守儿童课后辅导的难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可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自主学习。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知识薄弱环节选择性学习,相当于拥有了 “个性化线上辅导”,也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效能,需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支撑。在智慧黑板投入使用初期,针对部分教师使用技能不娴熟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系统培训,并连续两年举办“智慧黑板应用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教师的实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多数教师已能将智慧黑板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均有所增强。
问:您认为如何平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AI技术应用和过度依赖?
答:
在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应用规范制度和科学引导应用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中专门明确了智慧黑板的使用要求——每节课使用时长不得超过20分钟。该规定旨在避免教师过度依赖设备而弱化其自主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考,确保技术始终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导者。
在AI资源应用方面,我们采取了分层引导的策略。初期阶段,我们着重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使用AI资源,特别是面临音体美等学科长期存在师资缺口的困境,借助AI资源能够快速填补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能接触到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中期阶段,我们重点转向推动AI资源与学校实际、班级学情的深度融合,引导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调整优化,避免简单照搬、生搬硬套,让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需求。后期阶段,我们进一步要求教师以理性态度筛选AI资源,在保证内容适配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视力保护等健康因素,实现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
问:你们是否开展生成式AI(如DeepSeek、文心一言)的教学应用研究,具体有哪些成效?
答:
我们是开展了生成式AI(如 DeepSeek、文心一言等)教学应用研究的,并基于研究成果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制定了相应举措。
在教师层面,我们重点组织了生成式AI工具的操作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这类工具的使用方法,辅助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提升教学准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研究也让我们意识到AI生成内容鱼龙混杂,特别明确要求教师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一方面要核查教育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严加防范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比如避免引用野史等不恰当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正确性。
在学生层面,结合研究中发现的学生使用AI式生成工具的相关情况,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对AI的正确认知和使用态度。比如发现有学生使用“豆包”这类工具撰写投诉信时,会及时引导他们辩证看待AI工具,明白AI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要学会自主思考和表达。此外,我们还依托研究对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相关结论,面向小学至高中学段的学生创办了全覆盖式发展机器人编程社团。经过长期培养,社团在省级比赛中多次斩获金奖,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问:请问教育局在政策层面是如何支持AI教育深化的?
答:
教育局在政策层面支持AI教育深化,主要从三个方向发力。我们始终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整体框架,把重心放在AI在教育场景的实践应用上,确保各项举措不偏离战略方向且能落地见效。
在教育领域探索上,我们重点推进AI赋能家庭教育,比如正在开发的 “家教机器人”,就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家长缓解辅导孩子作业的焦虑,让家庭教育能更科学、高效地开展。
同时,教师作为AI教育落地的关键力量,我们持续强化教师培训——不仅要让教师掌握AI技术的基础应用,更要推动他们实现从单纯的技术使用,到将 AI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跨越,以此真正发挥AI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
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会围绕三个核心方向推进。首先是进一步扩大智慧校园的覆盖面,目前已有的智慧校园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接下来要让更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接入进来,通过技术手段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壁垒,让优质资源能更顺畅地在城乡间流动共享。
其次,我们计划制定AI教学应用指南。随着AI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需要明确的规范来引导——既要让教师用好AI工具,又要防范过度依赖技术、弱化教学自主性等风险,让AI始终在科学的框架内服务教学。
此外,还会深入探索AI在家校共育中的创新场景。除了正在推进的“家教机器人”,我们还在思考更多可能,比如借助AI搭建更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或者开发针对性的家校协同教育工具,让家庭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技术实现更紧密的联动。
一场访谈,聆听了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杨永刚对 AI 赋能教育的深刻见解;
一段实践,展现了实践团成员对 “AI 慧教” 的执着探索。
AI 慧教的探索从未停歇,
实践团成员正在勉县的教育实践中淬炼经验,
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持续深耕。
更多勉县教育者的实践故事,
更动人的田野感悟,
将在后续内容中呈现。
下一期,
让我们继续跟随实践团的脚步,
感受数智赋能勉县乡村教育的澎湃力量。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