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合肥裹挟着潮湿的热浪,我背着相机站在安徽省图书馆门前时,陆续有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进入这所书籍殿堂。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的一员,我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五天的科普实践活动。看着玻璃门上倒映出的自己,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话:“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发现世界的过程。”
第一,二天:镜头后的观察者,光影里的发现者第一天的任务是摄影记录,我们特意提前半小时到馆调试设备。活动室里,队员们的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我按下了快门,镜头里瞬间定格下七八个穿着红色队服的身影,每个人额角都挂着汗珠,却笑得比窗外的阳光还灿烂。
下午三点,第一批孩子涌进活动室时,我正蹲在角落调整光圈。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径直跑到活动用品,鼻尖几乎贴在玻璃上:“老师,这个会发光的是什么呀?” 她的声音像颗小石子,在安静的房间里漾开圈圈涟漪。我悄悄按下快门,取景器里她好奇的眼神与展柜里的手电筒形成奇妙的呼应 —— 原来好奇心真的会发光。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此刻相机里的画面,比任何精心构图的照片都动人。
收队时发现存储卡已存满。翻看着那些奔跑的身影、专注的侧脸、恍然大悟的表情,突然懂得科普的真谛: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那些藏在孩子们心底的求知火苗。
晚上整理照片时,我在相机里发现了意外收获:有男孩踮脚够取书架上《青少年急救知识小百科》的背影,有队员和小朋友们一起搭建建筑模型认真劲,还有夕阳透过窗在活动场地上投下的斑驳光影。这些细碎的瞬间让我突然明白,摄影不只是记录,更是捕捉那些藏在科普背后的温度。
第三,四天:场边的守护者,身边的引导者第三天我是一名活动助手,我们开展了 “清水魔法工坊” 活动。队员们先给孩子们分发制作简易 “污水过滤器” 的材料:透明塑料瓶、石子、沙、纱布和一些含有河沙的“污水”。一个小男孩拿着塑料瓶左看右看,好奇地问:“这个瓶子真的能把脏水变干净吗?” 我笑着点头:“等会儿你亲手试试就知道啦。”开始制作时,我在各组间来回协助。孩子们按照主讲队员教的方法,先把塑料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倒过来当作漏斗,然后依次在里面铺上纱布、沙子、石子。有个小男孩在铺纱布时总是铺不平整,我耐心地帮他整理好,告诉他:“纱布要铺得均匀,这样才能更好地过滤杂质哦。” 当孩子们把 “污水” 倒进做好的过滤器时,都屏住了呼吸。看着浑浊的水慢慢变得清澈,从瓶口滴落到下面的容器里,活动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和欢笑声。
之后,我们一起观看了简笔画动画,学习污水处理厂的核心流程。当看到动画里污水经过除杂、沉淀等步骤变成清水时,穿白 T 恤的男孩忍不住说:“原来我们用的干净水要经过这么多步骤啊!” 动画结束后,我们还对比了浪费水和节水的场景图片,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要节约用水。
在第四天的防灾小课堂上,我在后排协助维持秩序。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地震时躲桌子底下,桌子塌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课堂瞬间安静。主讲的学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举起手指向早有准备的PPT:“谁能想想,怎么在一个房间里寻找一个更安全的避难空间?” 我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突然明白好的科普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教会提问。
下午的模拟演练,我负责计时。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模样,用围巾制作 “简易担架”,突然想起摄影时拍过的塑料瓶 —— 那些被人们视为废品的东西,在孩子们眼里都是可以发挥意料之外作用的“奇兵”。或许科普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让我们重新发现平凡事物里的不凡价值。
第五天:台前的分享者作为主讲人站在台前时,手心被汗浸湿了。当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 —— 扎羊角辫的女孩、穿黄白T 恤的男孩、戴眼镜的小姑娘 —— 突然想起这五天的点点滴滴。深吸一口气,我举起手中的应急物资:“今天我们不说‘应该怎么做’,来说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游戏环节,我蹲在一组孩子旁边观察。穿白 T 恤的男孩从盲盒里翻出棱镜,急得抓头发:“这亮晶晶的东西能救命吗?” 旁边扎马尾的女孩突然拍手:“老师讲过折射原理!万一被困在暗处,用它把阳光引到远处,就能让人发现我们!” 看着他们思考的神情,突然明白这段旅程最珍贵的收获:我们本想教会他们安全知识,他们却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热爱与纯粹。
到应急物品多功能性时,我播放了早已准备的视频:用门板模型做 “木筏”,用三角巾当 “止血带”。当我拿出棱镜问 “这个能做什么” 时,几乎所有孩子都举手:“能折射阳光发信号!”
讲到应急包扎时,我请了几个孩子上台,让他们演示学到的三角巾包扎方法。穿白 T 恤的男孩自告奋勇地演示头部包扎,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每一个步骤都没出错,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小伙伴们相互配合,完美地完成了小臂包扎。看着他们自信的样子,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闭营合影时,孩子们把我们围在中间。快门按下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五天来的画面在眼前流转:镜头里的好奇眼神,手册上的稚嫩笔迹,讨论时的认真模样,还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回程的车上,我听着队长的活动总结,看向手中的相机近100G的图片,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突然想起最后一个离开的小姑娘说的话:“老师,我现在看什么都像应急物资。”
或许这就是科普的魔力 —— 它不只是教会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这颗种子发芽时,他们会带着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勇敢地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们这些曾经的记录者、协助者、分享者,也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记得那些眼睛里有光的孩子,记得自己也曾是点燃星火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