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偏远藏区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落地生根,2025年8月19日至23日,在攀枝花学院驻乡城县香巴拉镇渔洼仲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绍银老师和青德镇青麦村驻村第一书记潘伍达老师的带领下,“木棉传语”推普小队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香巴拉镇色尔宫村、东宫村、渔洼仲村及青德镇青麦村,以“寓教于乐、学用结合”为核心,开展了四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通讯员 谈金凤 刘歆茹 唐凤 杨馨玥 肖亚轩)
创新形式,让普通话学习“活”起来在不同村落开展的推普活动中,推普小队采用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传统语言教学体验。该推普活动于8月19日在色尔宫村启动,活动将植物科普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队员携带20 种特色植物标本,向孩子们讲解植物的名称、生长特性及文化寓意,同时引导孩子们记录植物信息并标注拼音,帮助孩子们通过“认植物、学汉字、练发音”的过程构建语言基础。在后续的“画笔抒怀”环节,队员运用镂空字绘画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创作“我爱你中国”“我爱普通话”等主题作品,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其普通话表达能力得到强化。活动现场播放《我爱你中国》曲目,使爱国情怀的培育与语言学习形成联动。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在色尔宫村开展植物科普和镂空字绘画活动。徐欢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王律皓 供图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自己所画内容“我爱普通话”。徐欢 供图
8月20日,东宫村推普活动呈现创新形式。活动将数独游戏与中华诗词相融合,采用“先填诗句、再解数独”的规则设计,引导孩子们在破解谜题的过程中背诵诗词、纠正发音,打破对传统教学的刻板认知。在“我的梦想” 主题绘画环节,孩子们以画笔描绘未来职业。除在画纸角落书写梦想及相关理由外,孩子们还主动走上台前用普通话进行分享,在表达过程中获得自信与肯定。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在东宫村开展趣味诗词数独和“我的梦想”绘画活动。王律皓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徐欢 供图
多元融合,让语言成为文化“连心桥”推普小队在语言推广过程中注重与文化传承相结合。8月20日下午,渔洼仲村推普活动采用 “体教结合+艺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室外环节,队员以普通话口令带领孩子练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使孩子在舒展肢体的同时接触语言韵律;文化联欢活动中,藏族女孩展示“格桑花”舞蹈,队员参与模仿,并分别演唱《秋去冬来》《白羊》等歌曲,小朋友向队员献上洁白哈达,该场景成为汉藏情谊的生动体现。室内环节通过创意手工与歌曲教唱活动,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创意手工环节,孩子们用印有 “普通话,润心田”标语的贴纸精心装饰文件袋,并以标准的普通话分享自己的装饰心思;歌曲教唱环节选取了广受欢迎的《孤勇者》,教学过程中,针对后鼻音、翘舌音等发音难点,老师结合实景拆解发音要领。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在渔洼仲村开展太极和歌曲《孤勇者》教学活动。徐欢 供图
图为藏族小女孩演唱歌曲《秋去冬来》。王律皓 供图
8月22日青麦村活动聚焦“本土文化+红色精神”:“植物‘语’你相遇”环节,队员介绍格桑花、云杉等本土植物,通过识别小游戏让村民与孩子主动用普通话表达;红色故事分享环节,桑吉悦希投身革命、杨积庆开仓助红军等藏区革命往事,让听众在熟悉的地域背景中感悟初心,结尾齐唱《爱我中华》更让普通话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非遗漆扇制作环节,大家在选漆、上色中用普通话交流技巧,扇面上“祖国我爱你”“青麦村最美”等文字与家乡风景图案,让语言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图为青德镇青麦村驻村第一书记潘伍达老师指导工作。王律皓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在青麦村开展植物科普、红色故事宣讲和漆扇活动。徐欢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王律皓 供图
青春担当,为藏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四场活动中,推普小队队员面向村民与孩子开展服务,具体包括实时解答字词疑问、示范汉字书写规范,手把手指导绘画与手工操作技巧,逐句纠正语言发音并引导村民、孩子尝试公开表达。活动期间,孩子们的表现从最初的羞涩跟读变为后来的踊跃举手、大胆分享;村民的参与方式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使用“带乡音的普通话”互动。上述状态变化,反映出推普活动在提升藏区村民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意愿方面产生的作用,同时为后续藏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创造了更顺畅的语言条件。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徐欢 供图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攀枝花学院“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不仅为藏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创新路径,更通过语言交流深化了汉藏文化交融,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双语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小队将继续优化模式,以更贴近乡村需求的形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藏区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