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首站抵达瑞金,这座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的红色故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队员们通过体感交互技术“触摸”《红色中华》报印刷场景,沉浸式体验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红井景区内,队员们俯身舀起清冽井水,重温“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初心故事,深刻理解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二苏大会议旧址,队员们坐在当年代表们的木椅上,聆听讲解员讲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制度探索,感悟“一切权力归工农”的民主实践。
在赣州,实践队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面对10.8万余名赣南籍烈士英名墙庄严默哀。通过馆内“马前托孤”浮雕、“八子参军”场景复原,队员们被苏区人民“满门忠烈为革命”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叶剑英元帅参与创办的红军学校旧址,见证了革命时期军事教育的艰辛起步,队员们在旧址内的红军课堂上,模拟当年学员用竹笔抄写《中国土地法大纲》,体会革命先辈“以笔为枪”的坚定信仰。
科技赋能文旅:用青年智慧激活红色资源
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为红色文旅发展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队员们提出“文物数字孪生计划”,建议对国家一级文物“一苏大座钟”进行3D建模,通过AR技术还原1931年谢氏宗祠内的会议场景。针对红井景区游客体验单一问题,队员们设计“红井数字故事库”,游客扫描井畔二维码即可收听《十七棵松》《八子参军》等本地红色故事,并生成专属电子纪念册。
在赣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队员们建议开发“沉浸式英烈课堂”,利用VR技术重现陈赞贤、刘伯坚等烈士的英勇事迹,并设计互动问答环节,让青少年在游戏化体验中学习党史。针对瑞金红色景区分散的痛点,实践队规划“红链数字地图”,整合叶坪、沙洲坝等127处革命旧址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科技化体验项目,实现“一部手机游红都”。
青春力量发声:让红色精神焕发时代光芒
实践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红色文化“破圈”传播。在叶坪革命旧址群,队员们以《追风者》影视剧情为灵感,拍摄“红色金融特工”沉浸式短剧,单条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50万次。在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重点展示园,队员们用无人机航拍“长征路线”光影秀,结合5G实时传输技术,同步向全国10余所高校进行线上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与当地村民、文旅从业者深入交流。在云石山乡丰垅村,队员们采访革命旧址代管员梁小红,记录下“村民守护文物30年”的感人故事,并撰写《革命文物守护人制度优化报告》,建议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管护资金透明化。在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苏区故事”主题文创产品,如“红井”造型U盘、“十七棵松”数字版画,助力红色文化IP商业化转化。
实践成果转化:书写老区振兴青春答卷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向瑞金市文旅局提交《瑞金红色文旅数智化发展建议书》,提出“科技+教育+商业”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建议将红井街打造成全省首个“元宇宙红色市集”,通过虚拟商铺、数字藏品等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部分建议已被纳入瑞金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如红井景区AR导览系统和二苏大旧址VR体验馆的建设已启动招标程序。
“瑞金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革命历史,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让这些历史‘活’起来、‘火’起来。”实践队队长雷同学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读懂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深刻内涵,更找到了用专业知识服务老区发展的切入点。”
此次实践是南昌大学“红色走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学子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未来,智行赣南社会实践队将持续关注红色文旅发展,用青春智慧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讯员:袁沁)